close

疼痛治療的新趨勢-增生療法

高醫復健科   蔡玉麟 主治醫師 (10612)

定義

    增生療法是一種刺激身體軟組織(包括肌腱、韌帶、肌肉及軟骨)修復,以達治療疼痛、增強組織強度、增加病患功能的治療策略。從早期的甘油、酚、臭氧,到如今被廣為使用的生理食鹽水、葡萄糖水、或者富含血小板的自體血漿(PRP)皆為增生療法中可用的注射物。在面對炎性病灶及疼痛問題時,傳統的治療策略偏重在「減少破壞」;增生療法則是在強調「積極重建」。

原理

    人體組織的修復可粗分為「發炎」、「增殖」、和「重塑」三個階段。過程中如果有哪個環節出了差錯,就有可能卡在某一個階段,陷入惡性循環,導致慢性的傷害與耗損。而增生注射治療就好像在患處打一劑「強心針」,讓組織快速且有效率地走完上述三個階段,脫離痠痛的困擾。

方法

    在技術面,增生注射療法有很多不同的目標物、考量、與層次。觸診定位注射可用於目標單純的激痛點、肌腱、韌帶等病灶;而在超音波影像引導下,醫師可將針尖探入更複雜、更深、更靠近神經的部位去做難度較高的關節擴張術、肌筋膜擴張術、神經擴張術等等。因此,同樣都叫增生療法,費用有高有低,實際的術式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別。

臨床應用

    回顧現有的醫學文獻,增生注射治療應用在下背痛、頸部疼痛、肌筋膜症候群、網球肘、膝關節炎、肩部旋轉肌發炎、足底筋膜炎、板機指等處的探討已經相當充分。近年來,在臨床上有越來越多的周邊神經病變(例如:腕隧道症候群、坐骨神經痛、神經性跛行等)也開始嘗試用增生注射療法來治療,初步成效亦相當令醫師和患者振奮。

副作用

    正因為增生療法的核心義理是「先有破壞、才有建設」,因此注射部位必然會產生局部的發炎反應而有程度不一的酸痛感。稍加熱敷、或服用非消炎類止痛藥(例如普拿疼)即可緩解。另外,多次扎針有可能會引發特定體質的患者產生暈針反應。至於其他可能副作用則包括極少見、且較不可預期之藥物過敏或感染。

結語

    面對骨關節的痠痛問題,一套完整且周延的治療策略應該要包含正確地診斷、妥善的治療、並結合後續的物理治療與強化訓練。筆者認為,增生療法是一種宏觀且客觀的治療理念;它讓西醫師從既有的解剖、生理學,提升到形態學與生物力學來解決臨床問題;它的著眼點不再只是組織或零件,而是系統與功能

a.jpg

b.jpg

 

文章出處:http://www.kmuh.org.tw/www/kmcj/data/10612/7.ht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ella.2033 的頭像
    bella.2033

    e神經網

    bella.20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